在互联网+年代,流量越发碎片化,场景变得很短促和兴趣导向,所以大家需要从UV(网站独立访客)的数据背后找到它的动机和引发点。
每一次点击,每一次互动,每一次流量停留的背后,都会有一个行为动机。流量在一定量上是动机被触发的结果。
动机背后的目的是什么呢?无非就是满足欲望。
当大家的活动内容可以充分地契合这一点,当传播和广告的内容足够激起用户的心理动机,流量就会像潮水一样冲上岸。
欲望分为表象需要和潜意识需要两部分。
欲望的六个表象需要
1.炫耀
凯文·凯利过去在一次公开演讲里说到,社交比商业要紧,隐私让坐落于炫耀。
人都有攀比心理,这种炫耀成分,可以带来一定量的心理安慰和被社会关注的愉悦,在运营活动的时候,大家应该注意给用户提供这种合情适当的炫耀理由和环境。
其实所有社交传播行为(转发朋友圈、口碑)的根本缘由都是用户在通过我们的方法表达自我。那样大家要如何去刺激用户炫耀的心理需要,从而让他们产生传播和转发呢?
第一步,做活动和内容的时候,大家第一应该注意这个活动和内容对于用户本身来讲,它的价值匹配度是什么样的。
用户都对自己的状况、爱好、文化价值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所以在接纳信息的时候就会有意无意地进行信息筛选。
在短期里通过内容、视觉,让用户迅速地产生匹配的意识,就能让用户产生本位投射的成效,从而进一步投入时间和注意力进行下一步的动作。
找到用户平常高频次接触、频繁出目前他们日常的一些大众性话题,譬如说加班、家庭、爱情、升职涨薪,买房买车,就能让用户迅速接收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案例:滴滴出行“北上广深票选吸血加班楼”活动
这个活动内容结合一线城市白领用户都常见关注的,并且有经验之谈的加班问题来做切入。不少白领自愿地进行转发,就是在炫耀自己加班辛苦或者是工作努力,或者期望他们的加班问题得到解决。
在传播过程中,用户对这个内容的投入程度越高,它的传播能力越强。
所以在第二个步骤,大家需要有一个信息确认,让用户不断地去确认他跟这个信息关联度的强弱,假如他跟这个信息的关联度越强,他的传播能力就会越强。
所以大家看到滴滴的这个活动里面,通过不断地问答,一句一句地去问你加班的状况,“你是否如此的一个状况?你来选ABCD”。
用户在这个选择的期间,就是在不断地去确认信息的一个过程。通过一步一步确认信息,增强用户对这个信息的黏性和关注度,从而推进用户传播。
第三个步骤就是安全感。当大家为用户提供炫耀的原因时,也要让他感觉到炫耀推荐出去的行为是安全的。
通过投票的结果告诉用户,“这是一大群人的行为和结论,你不是一个人,这是一个群体的答案,你是安全的”。
最后呈现出来的是,每个区域的加班情况,每一个区域的加班排名,没个人的名字,但又可以跟大伙一同参与。
这个看上去权威的投票,可以给你很安全的推荐理由,从而你就把这个活动推荐出去了。
2.窥视
窥视欲望来源于于人类对未知事情本能的一种好奇心,所有人都期望学会更多不了解或者被隐藏的所谓的真相,这类信息的获得偏差,可以给大伙带来一定量的存活安全感。
举例,譬如说你和你的朋友,你们对房价这个事情有不一样的理解。由于你在地产公司里有亲戚,然后你获得了更多信息,通过你获得的信息偏差,你了解得比他多,你在角逐上相对来讲就更有优势。
在内容和活动设计上,大家要做出好的窥视刺激。借助窥视来让用户之间产生互动,需要满足三个主要的设定,信息的模糊度、联想能力和弥补价值。
什么是信息的模糊度呢?就是似懂非懂的东西。
拿《大家15个》这个节目来举例。官方推广的关键字是“15个人”“陌生人一场生活实验直播”,大家会发现这类信息和大家生活的有关性在于和陌生人相处,而其中的模糊度,在于直播和生活实验。
有了如此的模糊度,这句话分开看是可以理解的,但整体串起来看,用户未必能理解到底是哪种意思。
新世相的“四小时逃离北上广”拆分开来:“四个小时”“逃离北上广”都是大家熟知的生活词语,但把它串联起来,大家就非常难了解到底的意思是,总有那样一点点模糊的东西需要大家去挖掘。
这时,这种模糊度,这种似懂非懂的内容就引发大家去探索,去窥视这个内容背后的意思。
再下一步,就是给这个内容设定一个联想的能力。
在用户产生行为动机之前,需要赋予他们对这个模糊信息的价值判断,窥探不是无底线的事情。
在人类心理学中,人性对于不确定性也存在肯定的抵触情绪,所以大家需要让用户先对如此不确定的价值产生价值预判,大家概念为“假想价值”或者“联想能力”,通过文字、声音、视觉如此的一些感观引导,去刺激用户进行联想判断。
2016年1月,微信推出的朋友圈红包照片,就是非常不错地借助了联想能力,用户发布照片之后这个照片被模糊处置,各种各样的轮廓,好友只能发红包之后才能评论,才能看到照片。
虽然这个活动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由于风险被下线了,但也造就了不少人参与的盛况。
这种现象级的活动背后就是这个红包的设定上面有很强烈的联想能力,通过一些轮廓,通过虚拟的文字描述,通过发照片人的一些渲染,让大伙很期望获得这个信息背后的真实的东西,所以才会有了如此的一个传播力。
最后是弥补价值。当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源产生了落差,一定量上会导致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存在危机感。对于没成功窥视到信息的,或是后来才了解信息的人,在这个信息等同的层面上他们处于劣势,那样他们会不考虑所有地进行弥补,但弥补的首要条件是需要他们断定自己不能不去做。
所以在活动里面,大家要尽量地把这种信息差扩大。扩大之后,窥探前后,用户会采取各种各样的弥补行为。这时大家再提供弥补的工具,来帮助他们获得遗失的信息。
新世相的“四个小时逃离北上广”,其实真的获得到核心信息,真的窥探成功的只有20人,但主办方采取哪种方法去弥补没参加的人?
通过互联网直播的方法,通过后续的故事报道,通过人物专访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满足大伙的弥补行为,事实上在这个信息差之间大伙是有很很多的需要的。
所以在设计活动的时候,不要只看活动当下出了什么事,更多地去看这个活动产生的信息差和处于信息差中的用户,他们更需要用哪种方法去弥补信息。
3.被爱被关注
被爱被关注这个诉求是一个非常被动的行为,所以在大多数状况下,是从用户自我意识出发的。让用户主动地去寻求关注和爱,是活动可以借助这个原因成功是什么原因。
要通过活动呈现的方法帮助大家的用户,告诉大伙“我是哪个”。所有社交和社交传播的目的,不是为了认辨别人,更多的是向其他人表达“我是哪个”如此一个诉求。
在日常,不论是以哪种方法吸引大伙,大家都需要历程一个讲述的过程,通过图片、语言、声音等各种各样的方法发到朋友圈,去表达、去让其他人关注。
这个是传播中很核心的重点,所有些传播都是基于表现自我,都是基于告诉其他人“我是哪个”,都是基于“我要去概念我一个人是哪个”。
4.趣味和娱乐
玩的天性自古就存在于大伙的基因当中,通过娱乐环节,忘记大家存活中的紧张重压,所以说贪图享乐其实是每个人都拥有的特质。
5.贪婪
爱占小实惠,提前得到不少,提前享受,都是大家人性中贪婪的表现。目前已经运用的方法包含各种各样的抽奖、打折、博彩,都是在借助人性的这一点。
6.感官享受
活动和内容就像是在和用户一次一次地约会,活动呈现出来的感官体验也很大,影响到了活动的整体成效。
大家做运营的时候,每一个人都要拥有对细节的无限执着,让活动中的视觉、听觉在用户面前发挥魔力,达到比较高的体验成效。
网络不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个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平行的世界,大家运营要做的就是把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连通起来,达到体验上和现实经验高度一致的感受。
欲望的三个潜意识需要
1.谎话和恐惧
谎话和恐惧是每一个人身上常见存在的正常状态。在这里我只举例三种最容易见到的谎话和恐惧。
(1)谎话是“我还很好”,恐惧是“我并没想象的那样好”
其实不论你说还是不说,所有人对我们的判断都是相对盲目的,在没任何比较的状况之下,你必然会在潜意识里面感觉自己在某些方面还很好,不论是外表、社交能力、工作能力,还是其他方面。
相反,在这种谎话之下,你害怕会出现这种判断,就是“我并没想象的那样好”。
所以做活动,大家要试图通过这种内容和一些反馈出来的信息,帮助用户在这个谎话和恐惧之中得到他们想要的答案。
这个想要的答案是什么呢?
第一就是不断地去强化他们的谎话,帮助他们告诉自己“我还很好”,从而获得谎话的再认定,并且不断地去淡化,或者是帮助用户克服他们的恐惧,排除恐惧出现的可能性。
(2)谎话是“我是独特的”,恐惧是“我是平凡普通的”
基本上所有些人都会拒绝相似性,享受因为自己与众不同带来的存在感,“所有人都感觉我非常不同”。假如两个女孩平常外出撞包了,就会非常尴尬。由于大伙拒绝相似性,在相似性中就会有PK。
对于女人来讲,本身就对独特质存在着与生俱来的诉求,容易骄傲、追求个性,喜欢角逐高低、分辨成败,不期望被无视和淹没在人群中。
这类容易见到的特质其实也是来自于大伙在存活中的保护意识,所以在做内容设计的时候,要尽量地去提高用户的优越感,创造结果上的差异,或者形成肯定的稀缺程度,可以更好地让用户感觉“我不是普通的”,“我不是平凡的”,“我是独特的”。
(3)谎话是“我可能能”,恐惧是“我不可以”
大家常常会感觉“我可能能如何”,譬如说买过健身卡的人是否真的在用健身卡?
这都是企业借助到大家的潜意识、谎话和恐惧,大家都会感觉:“仿佛我应该是没问题的”,“罗胖‘得到’上的订阅我可能可以读完”,但事实上大家害怕其他人告诉大家,“你不可以读完”,“你不可以坚持下去”。
通过如此的一些谎话和恐惧的设定,帮助大家让用户的潜意识激起出来,从而通过这类缺点性的潜意识来销售大家的商品。
2.不听话情绪
不听话情绪是在相对认知和价值观稳定的状况下,一种每一个人都会存在的短暂剥离。再文静的人也有狂野的一面,再凶悍的人也有温顺的一面,大家可以理解这种不听话是一种即时的情绪。墨守成规的时候,大家总期望可以疯狂一把。
这种规律对于商品同样适用,大众对于产品和服务的感觉一般是中庸的、死板的,然而假如发现商品开始跟你开玩笑了,或者一反正常状态地跟你理论的时候,你可能会感觉很可爱。
3.认知闭合
用户常规消费的方法只有两种,一种是主动消费,一种是被动消费。
所谓的主动消费就是大家的需要和目的感都很明确,譬如说“我有头屑了,我期望去买一个去屑成效最好的洗发水”,这种主动需要是结果导向的,它的目的都是解决问题,并且它的自主驱动力很强。
在这种状况下,买家的判断占据大多数的时间,所以去做活动和内容的时候,是偏向于买家自主选择的。
所谓的被动消费是在需要非常模糊的状况下,在场景匹配非常随机的状况下,出现的消费场景。
譬如说上班时,老板说“有急事,快点来公司”,这时你完全没任何心情想要去买什么去屑洗发露。
用户被动同意的状况下,会产生被动消费的环境,大多数时间、大多数状况下,信息太多、产品太多,需要接触需要消化的东西太多,大家基本上都是处在被动消费之下的。
被动状况之下,会出现很直接的一个心理闭合状况,在大家被动接收到这类内容、这类广告和这类活动的时候,大家的状况是很不固定的,不像直接需要是很直接、有目的性的,被动状况下这类内容对于用户来讲就是处在一个模糊认知之下。
认知闭合是心理学提出的一个定义,被觉得是人类稳定的认知特质和决策特点。
所谓的认知闭合简单来讲就是在相对不确定或者不稳定的信息中,个体更倾向于找到一个简单明确的答案来防止他们的焦虑。
用户在被动的心理状况之下,由于场景内容本身的限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认知闭合的状况,一个是持续性认知闭合,一个是急切性认知闭合。
持续性认知闭合,譬如对于不打游戏的人,一旦听到“游戏”这个词,会反馈出非常无聊、虚度时间、无趣、不想玩等等之类的感觉。对女孩来讲,男朋友不停地在打游戏,甚至会产生隔阂,这类感觉是基于大家先前的经验得出的一些结论和判断,致使出现这种持续性的认知闭合。
急切性认知闭合是大家会通过不完整的信息,对目前让大家焦虑的信息做一个即刻判断。
譬如一篇文章标题“你不是焦虑,你是急于求成”,阐释了关于焦虑和急于求成的关联度,乍一看会感觉仿佛非常有道理,其实是出现了急切性认知闭合,由于仔细一想就了解,这两个词本身没什么关联度。
突破用户的认知闭合的几种办法:
第一种办法是突破常规,制造一些认知反差;
第二种办法是通过给用户描绘一个场景,迅速地让他们在脑海想象出来,认知就会被打破,用户的认知不再会是“跟我没关系”;
第三种办法是,迅速地把想要表达的东西连接用户的情绪和心态,带动用户的情绪,跟用户的情绪绑定。